齐鲁大地,文脉绵长。在这片孕育了孔子、孟子等圣贤的土地上,历史的尘埃沉淀为璀璨的文明印记。山东省博物馆,作为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殿堂,汇聚了这片土地上最为珍贵的文化遗存。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尘封的故事,折射出古代山东的辉煌与智慧。
史前曙光:陶韵悠长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600年):
这只来自五千多年前的陶壶,以其独特造型成为史前艺术的杰作。壶体塑成一只昂首翘尾、四足稳立的动物形象——似猪似狗,憨态可掬又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圆张的口部巧妙化为壶嘴,短尾卷起成为提手,背部则设计为注水口。通体施以深红色陶衣,光滑明亮,局部有简单的刻画装饰。
红陶兽形壶
展开剩余92%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
它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是大汶口先民将生活观察、艺术审美与精神信仰完美融合的结晶。这种拟形陶器,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生灵的亲近、崇拜,甚至可能是图腾信仰的物质载体。其生动造型和成熟工艺,为研究中国史前雕塑艺术和原始宗教观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证据。
红陶兽形壶
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如果说红陶兽形壶体现了生命的拙朴力量,那么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则展现了史前工匠登峰造极的技艺与难以企及的审美境界。它被誉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最薄处仅0.2-0.3毫米,堪比现代蛋壳,在数千年前手工拉坯条件下达到如此精度,堪称神乎其技。杯身修长,线条流畅优雅,高柄镂空雕饰着纤细匀称的几何纹样,柄足呈喇叭形展开。通体乌黑发亮,质地坚硬,叩之清脆有声。
蛋壳黑陶高柄杯
它不仅是饮酒器,更是龙山时代社会复杂化、等级分化的标志物,是掌握尖端技术的专业工匠为权贵阶层制作的奢侈品和礼器。其制作工艺在历史长河中一度失传,更显其弥足珍贵。它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的最高成就,是远古工匠智慧的绝唱。
蛋壳黑陶高柄杯
青铜华章:礼乐征伐亚醜钺(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件出土于青州苏埠屯的青铜巨钺,以其狰狞威严的造型和重要的铭文,成为山东地区商代方国权力的象征。钺体硕大厚重,刃部宽阔呈弧形,威力慑人。最引人注目的是钺身两面透雕着相同的“亚醜”族徽铭文和饕餮纹饰。铭文“亚醜”清晰可辨,揭示了此器属于商代山东地区一个强大的部族“醜族”。中间的饕餮巨口獠牙,双目圆睁,透雕的镂空设计更增添了神秘与威严。两侧有扉棱装饰,整体铸造精良。
亚醜钺
在商周时代,大型青铜钺是军事统帅权和生杀大权的象征。这件体量巨大、铸有族徽的亚醜钺,极可能是醜族首领行使王权或代表商王在东方行使征伐、刑戮之权的信物。它的发现,为了解商代东夷方国的政治军事结构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物证,是山东商代青铜文明的代表。
亚醜钺
颂簋(西周晚期):
相较于亚醜钺的刚猛,颂簋则以其庄重的造型和长篇铭文,展现了西周礼乐制度的文雅与严谨。此簋器型规整,双耳作兽首形,下有垂珥,圈足外撇。腹部及圈足装饰着典型的西周晚期流行的波曲纹,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盖与器身纹饰相呼应,盖顶有圆形捉手。
颂簋
颂簋
颂簋
其核心价值在于器内底部铸刻的洋洋洒洒152字长篇铭文。铭文详细记载了周王在康邵宫太室对一位名叫“颂”的贵族进行册命的完整仪式:颂接受册命文书、接受赏赐的礼服和车马饰件、叩谢王恩、并铸此宝簋以祭祀父母、祈求福佑。这篇铭文如同一份西周册命仪式的“现场录像”,是研究西周册命制度、官制、礼仪及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文字书法工整秀丽,也是西周金文的典范之作。
颂簋 铭文
秦汉气象:石上画卷与竹间兵略鲁国大玉璧(战国时期):
踏入玉器展区,一件硕大精美、温润内敛的玉璧令人屏息——这便是著名的鲁国大玉璧。其直径达32.8厘米,孔径11.6厘米,是战国时期体量最大的玉璧之一,堪称国之重宝。玉质细腻,呈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沁斑,更添古韵。璧身满饰密集的谷纹,排列规整有序,颗粒饱满凸起,触感温润。内外边缘各饰一圈弦纹,简洁而庄重。
玉璧在先秦是重要的礼器,象征天圆地方,用于祭祀和彰显身份等级。如此巨大的玉璧,非顶级贵族不能拥有,极可能用于鲁国宗庙的重大祭祀活动。它耗费了巨量珍贵玉料和顶级工匠的无数工时,是战国时期琢玉工艺巅峰水平的体现,也彰显了鲁国作为周代重要诸侯国的雄厚实力和深厚的礼乐文化传统。
东平汉墓壁画(汉代):
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的东平汉墓壁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透视汉代社会生活的绚丽窗口。这些壁画色彩之鲜艳、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国内汉代壁画中极为罕见。壁画内容包罗万象:庄严肃穆的迎宾谒见图展现了墓主生前的地位与威仪;热闹非凡的乐舞百戏场面,杂技、舞蹈、奏乐者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当时的鼓乐喧天;宴饮庖厨场景中,人物神态生动,食物器具刻画精细;还有历史故事、祥瑞神兽、日月星辰等。
其艺术价值在于线条的流畅飞动、人物造型的生动传神、以及红、黑、白、黄等矿物颜料历经两千年仍保持的鲜艳度。它们不仅反映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技艺,更是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服饰、建筑、娱乐、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手图像史料,是刻在墓壁上的汉代“百科全书”。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西汉早期):
1972年银雀山汉墓的发掘,犹如在历史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墓中出土的近五千枚竹简,内容以兵书为主,最震撼世界的是同时发现了失传千年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即《孙子十三篇》)的早期写本。
《孙子兵法》简本虽非全璧,但内容与传世本高度吻合,为这部“兵学圣典”在西汉初年的流传提供了确凿无疑的早期实物证据。而《孙膑兵法》竹简的重见天日,则彻底解决了历史上关于孙武与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否为一部的千古学术疑案。简文内容展现了孙膑在继承其先祖孙武思想基础上,结合战国时期战争特点(如大规模步骑兵野战、城邑攻防)所发展出的独特军事理论,如“必攻不守”、“因势利导”、“阵法运用”等。
这批竹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古代军事思想史的重大空白,证实了《史记》记载的可靠性,也为研究先秦两汉文字学、简册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其价值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大明风华:亲王威仪九旒冕(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来自明初鲁荒王朱檀墓的九旒冕,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亲王冕冠实物,其完整性举世无双。冕冠主体为桐木胎,外蒙黑纱,里衬红绢。冠顶覆盖一块长方形“綖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綖板前后各垂挂九道五彩玉珠串(旒),每旒用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九颗,共计162颗玉珠。两耳处各垂一段纩(黄色丝绵球),下有玉瑱(充耳)。冠体两侧有金簪孔。
冕冠是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礼冠,是帝王及高级贵族在祭祀天地、宗庙等最重大典礼时所佩戴。九旒是明代亲王冕冠的标准配置,仅次于皇帝的十二旒。这顶九旒冕严格按照洪武礼制制作,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是明代亲王服饰制度最直接、最权威的物证,直观地展现了明初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皇家威仪。
结语从大汶口红陶兽形壶的生命律动,到龙山蛋壳黑陶杯的技艺绝响;从亚醜钺的肃杀威权、颂簋的礼乐铭文,到鲁国大玉璧的天地礼敬;从东平汉墓壁画的市井繁华、银雀山竹简的兵家韬略,再到明鲁荒王九旒冕的皇家威仪……山东省博物馆的每一件经典文物,都是齐鲁文明长卷中不可或缺的辉煌篇章。
它们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以其独特的材质、造型、纹饰、铭文和蕴含的历史信息,向我们诉说着古代山东人的信仰、智慧、生活、战争、权力与艺术追求。这些沉默的国宝,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更是我们理解自身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守护它们,就是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与荣光;研究它们,就是在不断续写中华文明的壮丽史诗。
国之重器耀千秋百馆之宝-南京博物院穿越时光的文明印记镇馆之宝
让红色记忆永续:八一建军节致敬革命文物,艺高百利护航革命文物运输
时代浪潮下的艺术启航:评“千里之行”全国美院毕业作品展
我在博物馆运文物:国之重器耀千秋百馆之宝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穿越时空的燕赵华光
发布于:山东省中国股票杠杆,盈途金宝配资,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