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平生
编辑| Fukasa超勇的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现如今随着人均寿命的普遍提升,我国庞大的人口,正在集中进入生命末期。
一边是死亡高峰的到来,另一边是新生儿数量的持续走低,我国的人口结构正面临巨大挑战,据统计,在过去的三年间,我国已经去世了3200多万人,速度可以说是十分惊人。
两次婴儿出生高峰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从1949到1958年,一片蓬勃的土地上,年均有近2000万婴儿呱呱坠地。
展开剩余83%紧接着,在短暂的沉寂后,1963至1972年,更大的一波补偿性生育潮来临,年均出生人口超过250万,峰值时甚至逼近3000万。
这两波间隔不远的生育高峰,像两次巨大的声浪,共同塑造了今天老年人口的主体,他们建设了国家,也构成了今天庞大的“银发浪潮”。
而加速这股浪潮的,恰恰是时代的进步,医疗水平的飞跃,将人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硬生生拉升到今天的近79岁。
长寿本是福祉,却也意味着这批建国后出生的庞大群体,正在“集体”迈入生命的终章,他们年轻时的回响有多么嘹亮,如今汇成的浪潮就有多么汹涌。
如果说死亡高峰是历史的回声,那么生育率的持续走低,则是这个时代最安静,也最决绝的回应,一个浪潮在抵达顶峰,另一个源头却几近干涸。
生育率断崖式下降21世纪初,我们每年还能迎来1771万新生儿,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首次跌破千万,仅有956万,2023年,进一步滑落至902万,“断崖式下跌”这个词,用在这里甚至都显得有些温和。
即便2024年因“龙宝宝”的民间偏好,生育率有微弱回升,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漫长冬季里一个偶然的暖阳,改变不了大趋势。
新浪财经:专家:出生人口回升或与龙年生育偏好有关
产房里不再有婴儿潮的喧闹,一场关于繁衍的革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一边是老年人口的陡然增多,另一边是新生人口的急剧萎缩,我国的人口结构,正被这两股力量无情地撕扯。
人口结构的剧变,从不是纸面上的数字游戏,它激起的涟漪,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拍打着社会的每一处堤岸。
经济的堤岸首当其冲,工厂里机器在等待一双双年轻的手来操作,写字楼里,曾经取之不竭的“人口红利”正在变成历史名词。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养老金和医保体系,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少,等着接水的人却排起了长队。
广袤的乡村,年轻人为生计远走他乡,留下的是望眼欲穿的空巢老人,那个我们熟悉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被现实挤压成一个个脆弱的核心家庭。
有人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或许将超过“前辈”日本,而日本将退休年龄推迟到75岁的先例,仿佛是为我们预演了一场未来的彩排。
将迎来死亡高峰为什么新的生育高峰迟迟没有到来?为什么曾经被视为人生必选项的结婚生子,如今却让无数年轻人望而却步?
答案不在别处,就在他们真实的生活里,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的肩膀上,一头是自己不敢停歇的职业生涯,另一头可能要同时扛起四个日渐衰老的父母。
这种“4-2-1”的家庭结构,让他们在考虑下一代时,感受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恐惧。
相比于“传宗接代”的宏大命题,这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更渴望活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他们的人生剧本里,婚姻和孩子早已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章节。
界面新闻:中国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专家呼吁加快安宁疗护体系建设|最新研究
专家预测到2061年,年死亡人口可能突破1900万,这预示着我们还将在这条人口结构转型的隧道里,走上很长一段路。
结语死亡是自然的更替,但一个社会如何面对如此集中的告别,如何为数以亿计的老人提供有尊严的晚年,如何为风暴中心的年轻人卸下一些重负,则考验着所有人的智慧和勇气。
文章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专家:出生人口回升或与龙年生育偏好有关 界面新闻:中国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专家呼吁加快安宁疗护体系建设|最新研究发布于:河南省中国股票杠杆,盈途金宝配资,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