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李东垣每次虽都以卫气线问题为主视角,却总能同时看到阴火线的问题,那么,朱丹溪在诸多“东垣同款”案里,尽管更多的以阴火线为主视角,却也总能同时看到卫气线的问题。
本号至今单独介绍的丹溪医案,案案皆如此。
作为同样以阴火线为主视角的后世温病学派,却没能学到丹溪身上永远兼顾两者的意识。我之前就专门出过一期丹溪与孟英诸多同款案处理的区别。
不过我们要能明白的是,缺乏两线认知,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造成的。倘若整个“教育”体系里都不存在,你要从哪里去具备呢?!
尤其是在那个古书资源不易得的年代里。
本号之前解析过丹溪作为“金元医学之集大成者”,其主要体现在于,他既保留了河间戴人等人较为霹雳的手段,亦能如同东垣那般谨守对于两线的兼顾。
但其实丹溪的贡献,不仅仅在于“集成”,他自己还从很大程度上,“补”充了金元医学,使得“两线”的内容最终在他手里得以完整。
这可能就是不少读者都等待多时的“阴血”方面的内容了,辛苦久等了~本号之后会专门来写。
现在先让我们回到本篇内容。
这位来找丹溪治病的妇人,年纪很轻,才十八九岁。
这么年轻能有啥问题呢?
原来她几个月前曾遇到一件极为不如意的事儿,自此情志怫郁,并随之慢慢出现了胸膈满闷,饮食难下等气机郁滞的表现。
此外,她每日白天都会发热面赤几个小时,到了晚上则是小便频数,但每次尿量却极少。月经也不正常,每月虽能按时来,却已少到只有几滴而已。
真是上面的下不去,下面的出不来。
那么,导致此人发热的“卫稽”状态,是因为气机有所郁滞,从而卫气线严重受阻么?
看来是的。
丹溪诊其脉,六脉皆沉涩⽽短⼩。沉、涩、短、小,皆偏属不足,可归入“卫气线不升”。但重按下去,六脉皆有,不似东垣那则冰镇理中汤案的“六脉按之皆空虚”。
由此将脉象结合症状来看,必然是有实邪阻滞,气机因此严重受阻。也就是说,本案侧重于“阴火线不降→卫气线不升”,应该主以解决实邪阻滞问题。
但,尽管偏于受阻是没错,可“六脉皆沉涩而短小”说明卫气线受困的程度非常严重,难道我们对此要完全无视么?难道在这样的气机状态下,仅仅顾及阴火线,仅仅使用除积下瘀药,就能成功解除卫气稽留么?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点,就不妨先缓下来,再细细寻找相关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比较明显的,病人因为饮食难下,总是容易堵在胸膈,连续几个月下来,气血已经严重不足,因而全身疲惫困乏,眼下连起身坐起来都已经做不到了。
另一个看似隐蔽,实则更为明显的,就是发热时间。
病人已经堵到了“上面的下不去、下面的出不来”的程度,却只能到了每天中午才能发热出来,一到傍晚又开始退热。
这说明卫气受困的程度极为严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午是一天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病人的卫气线状态只有借助天时才能稍稍得以解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卫气问题”那个受困的“小圈”,到了中午时才好不容易能扩大一圈。
卫气开始外达,阴火开始随之外趋,才有了每日中午出现的发热。
面赤,则是气机怫郁于表,自欲彻解于外的表现。
一天里阳气最旺的时候,也不过如此而已,那到了晚上,岂不是“小圈”还要更内缩一圈?
气机到了晚上,更加困遏于阴位,更加难以抵达于阳位。因此,晚上的水液代谢出现了严重的异常,频频欲下,却点滴难出。
综上,尽管病人非常年轻,也尽管病人确实有明显的瘀滞阻碍气机,但她那极度受困卫气线状态,我们是不能放任一边不管不顾的~!
所以丹溪表示,此案必须“补泻兼施”!
用的,自然还是他最常用的一个组合手法:【汤+丸】。
以汤药来扶持卫气线,以丸药来缓攻胸膈瘀滞。
汤药用的是:“⽩术⼆钱,⼈参⼀钱,茯苓⼀钱,红花⼀⾖⼤,带⽩陈⽪⼀钱,煎取浓汁⼀盏,⻝前热饮之”。
此方可类比东垣的理中汤加茯苓,丹溪用的红花与陈皮,类比于东垣用的干姜。
对于陈皮去白/不去白的问题,东垣的老师张元素曾有过解说。
张元素认为,若是要更加发挥陈皮理气行滞的功效,则须去白;若是要保留陈皮补益脾胃的功效,则不去白。
可见陈皮之皮更偏辛散,陈皮之白则带有甘缓。
这也就解释了丹溪此案用陈皮为什么不去白。
丹溪用不去白的陈皮,相当于东垣用去白陈皮+炙甘草。
话说丹溪案用炙甘草的概率,确实是要低于东垣的自拟方。
丹溪此方以人参白术来补中气,以茯苓、红花、陈皮,来兼顾气血两分的三种结滞,湿、瘀、湿。
与东垣一样,尽管都已经明确了,要另行使用丸药,来针对性地解决实邪,但汤方也还是不会完全不顾及。
而丹溪丸药的择用,与他那则治痰阻恶寒案基本一致。
在《金元四大家们治“寒厥”》篇里有丹溪的一则“噙化”案,他虽用仲景的十枣汤,却制以丸剂,并以米粥作丸,且令病人缓缓以津含咽,最后获汗出而愈。
既然本案病人的瘀滞问题主要位于上焦胸膈,因此,虽用攻药,也仍要使用“噙化法”。
丹溪这次用的是刘河间在仲景方基础上自拟的三花神祐丸(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大黄、轻粉),并减去/减少牵牛与轻粉,实则比较接近丹溪自拟的小胃丹。
将其制成芝麻大小的细丸,令病人每次“津咽”十五丸。
以上【汤+丸】,一日一夜之间各进四服。
经过如此干脆利落又有力到位的治疗,病人第二天就“食知有味”了;第三天,饮食加量了;服了三天药后,病人一整天都没再出现发热面赤。
如此治疗七天后,饮食起居皆恢复正常。
倘若此案只用其中的汤方,或是只用其中的丸药,想必都很难取得如此迅捷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使病情加重或变得更复杂。
但丹溪也不是一天就把自己养成了,明初人人都崇拜敬仰的朱丹溪。
相比东垣仅留下几十则医案,与上百个试效方,朱丹溪的医案据我目前不完全统计,得有上千则之多。
数量如此之多,其中每一则的质量竟都能不下优等。
而且丹溪还如实记录下了,他曾经有过的那些重要的“马后炮”。
比如曾有一位妇人,也是病于发寒热,饮食绝少,月经更是彻底不来已有三个月。
丹溪诊其脉,两手皆无。
与上案的区别在于,此案病人没有实邪阻滞之象,比如胸膈满闷,或哪里疼痛之类的,全都没有。
又鉴于当时正处于腊月,天气极为寒冷,丹溪就倾向于认为是气血不足,即以“卫气线不升”为主要问题。
但即便如此,他也还是稍稍兼顾到了痰湿瘀等实邪,开了一个丸剂,处方为:“四物汤加吴茱萸、附⼦,神曲为丸与之”。
待他当天回家后,总感觉似乎哪里有不对劲儿…于是第二天一早就主动上门,想要重新诊视。
只见病人已经早早起床,坐在梳妆台前,梳洗如常,说话走路都很正常,丝毫没有倦怠之象。
这下丹溪意识到自己前一天判断错了,病人的“卫稽”并不是主要因为卫气线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受阻于实邪。
尽管病人丝毫没有痰象,也没有实邪阻滞之象,但丹溪认为:“经不⾏者,⾮⾎也,为痰所碍⽽不⾏也;⽆脉者,⾮⾎⽓衰少⽽脉绝,实乃积痰⽣热,结伏⽽不⻅⽿”。
这段话不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起王孟英来。
孟英笔下有诸多病人都无外露的痰象,实则却有痰阻。也有不少闭经或经水异常的病人,都因于痰阻,医者与病家却都不知不识。
我不知孟英知不知道,在他五百多年前的朱丹溪,曾与他英雄所见略同~!
丹溪说病人之所以发寒热,之所以不欲饮食,之所以闭经,都是因为痰阻气血之行。
于是理应“作实热痰治之”,给出的也是河间的三花神佑丸。
病人服用十天后,饮食渐进,脉亦稍出;一个月后,六脉俱出,稍稍带弦,尚遗留些寒热未罢。
丹溪便令她即刻停药,说接下来春气越来越旺了,人体气机可以借助春气完成最后一步的外达工作,就不必再服药了。并教她如何正确选择饮食与滋味,且须忌口厚味。
果然,停药后半个月,病人的寒热症状彻底消失,月经也恢复了正常通行。
此案丹溪从一开始侧重于正气不足,到之后很快调整用药以化邪为主,再到最后仍因顾及正气而谨守《内经》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与“以饮食&胃气为重”的准则,令其及时停药,其实也都是他兼顾两线的体现。
如果说这则医案是以阴火线为主而一开始误判为以卫气线为主,那么,接下来的另一则,则是以卫气线为主而一开始误判为以阴火线为主。
有一位年近四十岁的妇人,经水已有三个月不来了。在这期间,小腹中间出现一积块,越长越大,高高隆起,摸上去疼痛异常。
既有明显外露的实邪,而且根本摸不得,这不妥妥的实证么?
另外,脉象也吻合,轻取虽皆涩,重按则皆有。
丹溪就处以《千金方》的消石丸(消石、大黄、人参、甘草),有人参甘草,方子本身倒也还是正邪/两线兼顾的哈。
但仅仅如此,有时候恐怕还是不够的。
病人服用四五次药丸后,反馈说她发现乳头发黑且有汁液流出,表示是不是怀孕了?丹溪说你这脉象不可能受孕。
待病人继续服用两三次药丸后,估计丹溪心里还是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又主动上门给人去诊脉了。
果然,脉象变得“虚豁”了,也就是按之皆不足。
于是他就确定了,之前是误判,消石丸相对于这位病人而言,太过峻猛了,“药太峻矣”,当即令其停药。
改用了前面那案一开始使用的四物汤,倍加白术,另以陈皮为佐,“四物汤倍加白术,佐以陈皮”。
病人连续服用了三十帖,但未必是三十天,因为以丹溪的习惯,病人一般每日都服用两贴以上,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三十服”更为合适。
待三十服后,病人脉象比较充盈了,丹溪再令其重新服用千金消石丸。
这次服用丸药四五次后,病人反馈说感觉到瘀块已缩小一圈,想继续服用。但丹溪拒绝了,说这样就够了,等你之后来了月经,瘀血会随经水而下,自然能消掉更多了。
果然半个月后,病人月经终于重新来了,下了不少黑血块,“黑血半升,内有如椒核数十粒”,小腹的瘀块只剩下一半儿了。
病人还是想继续服用药丸,丹溪这次又拒绝了,说你月经既然恢复正常通行了,那剩下的瘀血应该会随你下次月经而通下,到时就能完全消尽。所以不必再服药,注意饮食,保护好胃气,才是最重要的!
等到病人再次来月经,又果然如丹溪所预料的那样,再次下了些瘀血,小腹积块完全消失。
对于消石丸仅获一次通瘀后,就不再继续使用,丹溪表示:
“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惟与谷、肉、菜、果相宜。盖药石皆是偏胜之气,虽参、芪辈为性亦偏,况攻击之药乎!此妇胃气自弱,好血亦少,若块尽而却药,胃气之存者几希矣。议论至此,医云乎哉!”——《格致余论》
尽管本篇主角之外的后面那俩案,一个起初因为毫无实邪之象而误判为以卫气线问题为主,另一个起初因为实证明显而误判为以阴火线问题为主,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便如此,丹溪每次在初起时其实已经尽量兼顾到另一线的问题了,只是比例权重仍与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相反。
另一方面,丹溪能及时觉察到自己的误判之处,迅速地予以调整。且在调整为以另一线为主的同时,又仍能以各种手法来兼顾到这一线。
所以我一直认为,最善学李东垣也最活学李东垣的,古今,曾经,就只有一个朱丹溪。
当然,从今以后,还会多一个…
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中国股票杠杆,盈途金宝配资,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